云霄记忆丨云霄孝廉人物——云霄正气林偕春
2023-10-12 10:24:20 浏览:18711次

1.jpg

林偕春(1537~1604年),字孚元,号警庸,祖居云霄东厦镇佳洲岛。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云霄县明代乡贤。他经历嘉靖、隆庆和万历3朝,历官翰林院庶吉士、检讨、编修、管理诰敕,湖广按察司副使、提督浙江学校按察司副使、两浙学政、南赣兵备副使、湖广布政使司右参政。他立朝勤政刚直,居家心系民瘼,卒后钦赐祭葬,赠亚中大夫。明户部尚书漳浦卢维桢撰写行状,南京礼部尚书晋江黄凤翔、国子监祭酒绍兴陶望龄墓铭。大学士黄道周尊称他为“先正伟人”、孝廉双馨的历史名贤,为后世留下道德文章气节。

宦海浮沉的忧民情怀。林偕春从小就接受正统儒家文化,饱学经邦济世之道,确立了崇尚高洁、坚持操守和高风亮节的人格。他刚正耿直、不畏权势、坚持原则的秉性,在官场上屡遭嫉妒和报复,仕途几经磨难而坎坷不平。林偕春中第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馆进修,留任翰林院检讨。此时正好赶上早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嘉靖帝诏令大臣高拱、翟景淳负责校理、缮写重录《永乐大典》的后期工作。他以卓著的才学品行,直接被选拔参与《永乐大典》副本编撰工作。隆庆元年(1567年)事毕,林偕春代表编录官员执笔《恭进永乐大典表》,与同僚一起受到隆庆帝的犒赏。隆庆二年春闱,礼部会试,林偕春以同考官身份参与评阅考卷,为国家选拔人才。

2.jpg

万历元年(1573年),林偕春以经筵展书官之职管理诰敕,奉诏纂修穆、肃宗国史文《先朝实录》后迁编修。此时神宗年幼,首辅张居正揽权柄国,也因实录成而晋秩。他在为张母撰拟制诰时,张居正要求增改褒言,林以“王言有体”坚执不从,并因秉笔直书而遭排挤,调任湖广按察司副使。但楚地为张居正故乡,林偕春深知其险恶用心,加上离开翰林院心有不舍,于是断然致仕返乡。万历十年,复被起用,督两浙学政,破格让陶望龄等人才脱颖而出。不久因拒绝直指使勒索受弹劾离职。万历十三年,调补南赣兵备副使,以惠政平息寇患。次年迁湖广布政司右参政分守荆西,在抗旱赈灾中救济百姓于水火。万历十五年,又因性格坦直,不随与时俗低昂而遭京中妒忌者造谣中伤,第二次弃官归里。自小生长于农村的林偕春深谙闽南世见民情,时刻不忘报答家乡父老。无论入朝为官,还是退隐归里,都乐为桑梓做好事。有一次云霄侠少扰乱社会治安,参戎与巡海宪臣奏议派兵镇压,他闻讯后即向朝廷奏明滥用兵革的弊端,避免了一场兵祸。那些不法之徒无颜立足,从此销声匿迹,知恩悔改。汀潮盗贼犯境时,漳州太守唐麓阳与驻节总兵计议调南路参将驻扼云霄镇城,他修书恳论官多民扰弊端,很快促其罢设。他又为乡民请免公溪泥舶税,被地方官忌恨而不为憾,充分表现了政治上爱国、道德上忧民的高尚情操。

改革弊政的远见卓识。作为一位积极入世的正统封建文人,在民生疾苦、国运衰竭、社会风气日益颓靡的社会现实中,林偕春极力主张通过政治革新来治国兴邦。他站在改革者立场上,敢于针对弊政直抒政治主张,把改革矛头直接指向显赫的皇室贵族,同时也给他们找出自食其力的出路。其思想内容是进步的,想法也是大胆的。他认为治理天下要实事求是,指出“安内在息民,息民在择吏;攘外在练兵,练兵在选将。”承认民和兵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强调治理的责任在于吏和将。他又提倡厉行节约,并就针对解决军队给养问题,毫不客气地提出要以节约为本,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铺张浪费和腐朽糜烂,表现了鲜明的人生态度和正直的思想立场。林偕春强调改革弊政、选拔贤才的重要性,对治国兴邦充满期盼。在现在看来,这些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思想和政治主张,对于巩固封建王朝统治,实现国家富强将大有裨益。但无奈奸佞当道、明廷腐败,这些主张严重地触犯守旧贵族根本利益,以至招来排挤和打击,但仍蹈厉不悔。

万历三年(1575年)春,林偕春离京南下行至淮安,派养子毓榛持疏返京请求致仕。六月间得到批准,在前涂家居9年。他穷巷贫居,门无车马,著述诗文,课文弟侄,奉侍祖母,探访故友,尤以退休官员汤应科交往甚欢。一些时日里,林偕春漫游于闽南诸佛刹,到海澄相约故人登高太武山。他目睹海澄外贸商港“海舶鳞集,商贾咸聚”,回顾就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期间,曾向裕王朱载屋即隆庆帝力推敞开国门、开放通番市的建言,终于促成月港准贩东西洋。于是慨作《秋兴八首用杜韵》,留下一首题咏海澄月港的诗作,见证了漳州对外经济发展、中西船舶贸易熙熙攘攘的繁荣景象:“海波澄静属谁功,百里堤封烟渚中。番舶货来犀象国,津门潮涌鲤鱼风。平田日午稻花秀,近浦霜朝柿叶经。问讯小舟时泛泛,沧浪鼓柑学渔翁。”

明隆庆元年(1567年),随着东西沿海对外走私贸易的发展,福建巡抚涂泽民奏请“除贩夷之律”“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开启合法海上贸易。经林偕春朝中建言斡旋,隆庆帝决定顺应世界经济潮流推行新政,颁布开放银禁与海禁两道诏书,开启大明海关,史称“隆庆开关”。这标志着明廷正式承认海外贸易合法化,中国自然经济始向货币经济转型,多种番银流入漳州,月港成为明朝海上贸易的始发港。细品这篇咏怀月港对外贸易盛事的诗作,闽海出现“海波澄静”“番舶货来"盛况,乃源于隆庆两道开关诏文,而撰拟者正出自这位知制诰的大手笔。他深谙民情世态的远见卓识,既结束动荡不安的海,上走私贸易,又解决困扰朝局的南倭危机,为拓展漳州丝瓷贸易奠定根基,成为研究漳州海丝文化的珍贵史料。

修身守俭的清廉风范。林偕春虽为一名高层封建官吏,他立朝刚直、清正廉明,也严守节俭、好修不懈,以至常令生活难以自给。当其首次致仕家居时,因两袖清风,生活拮据,人情冷漠,以至致于“出不能谐时,返不能安居”,不得已带着老父与妻子北行赴京。中途又限于路费,寄父于友人处。更有甚者,在途经浙江太平时,他又因长途浩费,只好把妻子也暂寄太平。却不料东道主,忽然以丁忧而离开。时局冷酷无奈,经济何其窘迫,他惟有徒增郁结,表现了无尽的忧思和难以排解的愤闷忧伤,这正是居官清廉、家无余资者无法避免的常情。正因为有此铮铮硬骨、朗朗襟怀,他穷且益坚,宁肯身躬贫,涸,苦守清规,也不随与时俗低昂。以至于他赋闲家居时,按明制地方必须月给车马费,但他却不愿加重地方负担而一概谢绝,表现了毕生自奉节俭并身体力行的清廉秉性。

3.jpg

林偕春一生光明磊落,匡扶正义,仕途坎坷却凛然不屈,权势压顶仍刚正不阿,清廉勤政且业绩卓然,忧国忧民而鞠躬尽瘁,淡泊名利留道德文章,高风亮节以长昭后人。他的爱国情怀,在道德文化上秉承传统儒家仁爱、仁政等思想的丰厚积淀,汲取了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底蕴;在情感层面上根植于对平民百姓的朴实感情,更发乎对闽南这块热土深厚的乡土情结和对家乡民众深切地同情爱怜。

林偕春的著述洋溢着鲜明的爱国思想。除了载入《明史:艺文志》的《云山居士集》及参与编修《实录》《承天大志》《漳浦县志》外,还著有《三国志摘》《晋书北史抄略》等,为后世留下《安攘要论》《边防总论》等见地犹深,至今仍具有借鉴价值的经世华章。古往今来,云霄官民仰慕其文章气节和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德泽桑梓的德行,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兴建“云山书院”、光绪二十年兴建“南屏书院”纪念他。其香火播及闽南粤东诸县、台湾南投、台中和东南亚一带,深受人们的尊崇和景仰,成为德泽两岸的先正伟人。《福建通志》《漳州府志》为他立传。

林偕春文化是古郡云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集中体现在心忧天下的浩然正气,忠孝清廉的济世态度,谋略建言的改革立场,崇德选能的文人风骨,亲善保民的使命担当。如云山书院竣成后,平和南胜县丞潘阶第送来“云霄正气”金匾作为贺礼高悬于殿堂正中,成为林偕春正气凌霄、直节惠民的写照:云霄厅同知秋嘉禾也题联"早有直声留胜国,今其余事活群生",高度评价其不朽光辉的一生。林偕春的文化精髓延展了开漳文化丰厚内涵,是传播儒家思想、传承吏治文明、开展廉政教育的生动史例和警世素材。(汤毓贤)


评论列表
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