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映红旗 壮志化长渠
2025-05-07 17:06:48 浏览:667次

乌山红旗 戴园笙摄 (1).jpg

乌山星火:信念照亮革命征程

1935年秋,工农红军红三团在福建南端的云霄乌山上,举起第一面红旗,开辟乌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云霄革命的星星之火。革命之路宛如长夜漫漫摸索向前,在乌山腹地,乌山上的红军战士们历经百余次战斗,内缺衣少食、条件恶劣,外有敌人紧逼、重重围困,多次濒临险境,红军战士们以“革命必胜”的信念为炬,用对革命胜利的信心支撑着乌山上的红旗屹立14年不倒,树起了闽南革命的灯塔,凝聚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勇于牺牲”的精神内核。

1949年9月19日,乌山的革命队伍配合解放军三野十兵团解放了漳州城,完成了历史使命,盼来了革命胜利的黎明。这14年,有云霄乌山革命队伍的流血牺牲、坚持不懈,有云霄老区人民的关怀关切、奉献支持,有宛如天上北斗星般的必胜信心,有这点点星火,才有了这燎原之势,才有了这漫卷红旗如画的红色江山,才有了这人民万岁的新中国。

向东渠水:信念劈山跨海

云霄县千年以来都是农业县,但也“渴”了千年,漳江虽穿城而过,却因河床低无法灌溉农田,完全靠天吃饭。“守着漳江种旱田”是当时真实写照,毗邻的东山县更是白沙茫茫,岛上没有一条溪流,“十年九旱”,百姓靠苦咸井水维生。1970年,时任云霄县委书记的李文庆,以共产党员的担当,喊出了“要干,就一干到底!死也要死在工地上!”的铿锵誓言,团结带领云东两县5万多人民,在短短两年半时间,先后劈开24座山头,盘绕100多道山梁,跨越15条江流,让一条85.81公里的“人工长河”飞架在山海之间。涌现了“父子争上场、兄弟齐参战、姑嫂同上阵、夫妻共远征”的感人场面。从此,东山人民与云霄人民终结“靠天吃饭”历史,两县人民同饮一江水,同呼吸、共患难。

《人民日报》在1974年3月13日以“不尽江水滚滚来”为题,报道云霄东山两县人民团结协作,共建向东渠的业绩,盛赞其为“江南红旗渠”。向东渠工程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福建科技成果奖”。

乌山上的高高飘扬的红旗与奔流不息的向东渠水,是云霄人民用信念书写的史诗。信心是照亮前路之火,信心是破局解题之钥,信心倒映着来时艰苦奋斗之途,信心照亮着未来发展之路。在云霄的历史长河中,从乌山上的革命烽火到向东渠水东流的不尽欢歌,信念总能化腐朽为神奇,化不可能为可能,激励新一代云霄人爱拼会赢、勇毅前行!

 

(供稿 中共云霄县委宣传部 汤阿桂)

 

 


评论列表
说点什么吧...